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
刘德华和张学友主演的电影《江湖》中,洪仁教左手做事:
说你又不听,听又听不懂,懂又不做,做又做错,错又不认,认了又不改,改了又不服,服了又不说。
左手哥面对好为人师的洪仁极为不耐烦,洪仁一本正经地跟他说:“这不是拍电影!”
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文章插图
没想到,现实比电影还要精彩。
2月3日,丁太升又上热搜了。
表面原因,是其在社交平台上回应被陈卓璇骂哭的传闻,引发了网友热议;
根本原因,实则是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。
——观众苦综艺节目中的好为人师现象久矣!
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文章插图
好为人师这个现象在中国综艺节目中泛滥,扒姐觉得原因有三。
其一、节目注重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效益。
中国的综艺节目早期是以晚会的形式播出的,比如《正大综艺》《曲苑杂坛》《综艺大观》等等,这些节目在丰富人们文娱生活的同时,更是承担着正向的价值输出重任。
这时期的综艺节目很少设置导师,大都只有主持人穿针引线。嘉宾们表演的效果如何,评判在于观众。
后来《快男》《超女》《中国达人秀》《中国梦想秀》等选秀节目的兴起,导致选手们的水平参差不齐,这时设置导师,有助于发掘真正优秀的选手,以及保证节目的专业性。
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文章插图
但随着综艺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,发展越来越快,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。综艺节目中好为人师的现象,就泛滥了。
本来导师这个角色的设置是为了保证节目的公平性和专业性,但节目却从导师的身上看到了话题性,借机让他们成为了节目炒作和宣发的“工具人”。
比如,在某档节目中,年仅6岁的童星成为了导师;
比如,愤而离开《演员请就位2》的李成儒,转身就成了《我是演员3》的座上宾;
比如,“热搜小王子”丁太升从《中歌会》《全能星战》到《乐队的夏天》《天赐的声音》一直稳坐导师席。
这些导师们承担的还是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功能吗?李成儒和丁太升几乎每一次点评,都能引起舆论场的多方角力。
导师们成功抢戏,节目组借机营销。争论越大,它收割的流量就越多,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越高,至于社会效益,体现在哪呢?
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文章插图
比如,曾经某一档亲子互换节目,在将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生活一段时间之后,给农村很多农村孩子造成的自尊伤害、心理问题,根本就没有人关心;
比如,某一档相亲类节目,不对选手设置高门槛,导致质量参差不齐,后面嘉宾们牵手成功之后发现认人不清、遇人不淑,但悔之晚矣;
比如,在某些求职类节目中,导师对选手们的职业做出规划,并当场发出高薪入职邀约,但节目后不兑现的情况却屡见不鲜。
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文章插图
观众们认可导师的评价、选手们尊重导师的权威,但节目组却频频借机炒作,最终导致了导师公信力的下降、好为人师的情况出现。
其二、导师们热衷于好为人师
我们现在随便打开一档国产综艺,台上选手刚表演完,台下导师七嘴八舌就开始点评了。
观众们到底是看嘉宾表演的,还是听导师点评的?
拿乐评人丁太升来说,评价张杰演唱土、评价方文山歌词空洞、评价吴青峰歌词写得不好......本来如果从专业角度上去点评,哪怕得出和大众不一样的观点也应该得到尊重。
但实际上了,丁太升却在点评过程中屡屡“点评”选手的颜值、妆容、穿着......这是他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。
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文章插图
同时,“老师”这个词在娱乐圈中快变成贬义词了。
刚出道的练习生,也有人称之为老师;
没有任何作品的流量艺人,也能称之为老师;
过气的明星艺人,走到综艺节目中就坐上了导师席。
歌手点评演员,演员点评唱跳;
专业点评做不到?那就对着选手的人身攻击来一波。
只要有话题、有争议、有关注,人人皆可是导师。
好为人师,正在成为中国综艺节目里的一颗毒瘤
文章插图
说到底,还是综艺节目中很多导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过硬导致的。同时,再加上他们对选手缺乏尊重,对导师这个职业缺乏敬畏之心,最终导致了中国综艺节目好为人师现象的泛滥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