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官场的送礼惯例 林则徐也收受贿赂

晚清官场发展出一套半制度化的送礼名目 , 什么“别敬”、“程敬”、“炭敬”、“冰敬”、“三节两寿”等等 。这几个“敬”要解释一下 。所谓“别敬” , 指地方官赴任前向京官告别时致送的礼金;“程敬”是以路费名义送出的礼金;“炭敬”、“冰敬”是冬夏两季送给京官和地方领导的礼金;“三节两寿”则指春节、端午、中秋及领导本人、夫人的生日 , 这也是必须要送礼的日子 。
这种种名目的送礼惯例 , 又总称为“陋规” 。陋 , 是丑陋、见不得人的意思;规 , 可以理解为规则 。“陋”而且“规” , 说明这已经是一种半制度化的官场守则 。尽管任何正式的官方文件都不会给官员规定送礼的义务 , 但是 , 致送陋规的官场守则 , 无疑是所有官员心照不宣并共同遵守的 , 连礼金的规格都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 。
有个叫张集馨的官员 , 以其亲身经历 , 将他为官二十年来的送礼清单都记录了下来 , 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了解清代官场送礼政治的珍贵资料 。
张集馨被任命为陕西督粮道时 , 出京之前向京官送礼辞行 , 一来感谢诸位此前的照顾、提携 , 二来拜托各位以后多多照应 , 共送出别敬一万七千两银子 , 折合人民币约250万元 。当时张集馨并无积蓄 , 别敬的钱是向广东洋行、朋友和西洋人借来的 。不过 , 他任督粮道一年 , 不但连本带利还清了借贷 , 还给仪征老家寄回一万多两银子 。可见督粮道的权力含金量确实非同小可 。这笔权力收益当然是来自对百姓钱粮的浮收 , 张集馨也心中有数 , 因此“心每不安” 。我觉得 , 能心每不安 , 算是有良知的好官了 。
【晚清官场的送礼惯例 林则徐也收受贿赂】其他张集馨记录在案的别敬还有:任四川按察使(相当于省高院院长)时送出一万五千余两;任贵州布政使(相当于副省长)时送出一万一千两;调任河南布政使时送出一万二三千两 。别敬具体如何分配 , 张集馨也有记述:军机处(清廷的决策机构)大臣每处四百两;上下两班章京(军机处办事员)每位十六两 , 如有交情或相通信、协助办摺的章京 , 一百、八十两不等;六部尚书、都御史一百两;侍郎五十两;其他部门领导五十两 , 按级别依次递减;同乡、同年以及有世交的朋友 , 概行应酬 。
可以看出 , 别敬的份额 , 大致是按京官的权力等级进行分配的 , 比如军机处大臣实权最大 , 所以孝敬的数目最多 , 章京虽然是小办事员 , 品秩很低 , 但“有交情或通信办摺”的章京 , 因为掌握着影响张集馨仕途命运的隐权力 , 也需要奉上较多的银子 。
以上是“别敬”的支出 , 以其他名目送出的礼金 , 也是一个大数目 。张集馨的记述说 , 他担任陕西督粮道时 , 驻西安的将军过三节两寿 , 督粮道每次得送礼八百两银 , 另外还有表礼、水礼八色 , 门包四十两一次 。驻西安的两名都统(军区长官) , 每节每员送银二百两 , 水礼四色 。八名协领(军区中层将领) , 每节每员送银二十两 , 上白米四石(折银约八两) 。将军、都统还推荐家人在粮仓工作 , 其实也就挂个名不干活 , 按节领工资 。这是地方文官对驻地满族军官的尊敬与照应 。当时的八旗兵骄横跋扈 , 如果招呼不周 , 他们领粮米时就会百般挑剔 , 平日以刁难老百姓为能事的粮仓管理员 , 这时也是秀才遇上兵 , 只能忍气吞声 。督抚以下的地方官又无权节制官兵 , 所以对管兵的将领们需要先打好关系 。
给陕西巡抚的礼金则按四季致送 , 每季送一千三百两银 , 一年下来 , 就是五千二百两 , 巡抚三节两寿 , 还要送表礼、水礼、门包杂费 。这个接受张集馨贿赂的陕西巡抚 , 正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 。给陕甘总督的礼金按三节致送 , 每节一千两 , 再加上表礼、水礼、门包杂费 , 派人到兰州呈送 , 一年合计也得三千多两银 。另外 , 每年春节还要给部分京官送去炭敬 , 至于数目多少 , 张集馨没有记录 。

推荐阅读